今年以来,国内不少公司都宣布了自动驾驶近期的布局,例如近期刚刚拿到上海示范运营牌照的滴滴,计划明年年初在上海嘉定落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再例如百度,也已经在湖南长沙投放了一小批自动驾驶出租车,并计划今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但这些尝试,只能说明业内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并不能说明,自动驾驶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在论坛上发言称,当前已有小规模的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案例,表示自动驾驶已经走过了“科研探索期”,现在进入“产品孵化期”,即“从1到10”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会非常漫长,据他预计,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要到2060年。
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涵盖平台、技术、法规等方方面面,参与者包括主机厂、零部件厂商、科技企业等诸多行业,集成复杂度极高。而当前,最核心、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尚无法解决。
“没有商业化应用就没有量产。”李德毅强调,决定自动驾驶汽车影响力的不单单是技术,而是要从现有的系统切入,找到有刚需的应用场景,例如自主泊车、定点接送、快速公交、有限地域无人驾驶出租车等。
不少从业人员也认为,无人驾驶的未来“太远”,而且需要难以估量的资源投入,寄希望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并不现实;另一方面,如果一直只是停留在测试阶段,技术发展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变革意义也不大。
因此,当前国内的主要趋势是:部分技术先上车,让车先跑起来,以智能驾驶带动自动驾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