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个决定,因为至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已经在小行星带中,发现了近50万颗小行星。如果它们还是行星,那么你上天文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如果让你把行星的名字都背一遍,你估计得疯掉。
说回冥王星,冥王星在1930年被发现,成为第九个行星。最初天文学家估计冥王星的体积和海王星差不多,但是经过更多观察和计算,冥王星的大小被一再的缩小,缩小。
同时,天文学家发现在冥王星周围,有很多类似的冰球都在太阳系的边缘漂浮。相继有大小和冥王星类似的天体被逐渐发现,天文学家开始怀疑冥王星是否只是众多柯伊伯带天体之一,就像当初的小行星带。
当然,如果没有发现比冥王星更大的冰球出现,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也就将就可以承认。但是悲剧的是,2005年,阋神星Eris被发现了,它的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还大。
难道阋神星Eris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对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6年8月24日开会讨论新的行星定义,最后得出结论,要符合行星的定义,必须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第二,质量必须足够大,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刚体力,因此能呈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接近圆球体);
第三,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其他物体。
而只满足前两条准则而不满足第三条的非卫星天体,比如冥王星、阋神星、谷神星、鸟神星、妊神星,都归为新的天体分类:矮行星。
因此冥王星被取消了行星的头衔,而被归为矮行星,编号134340,太阳系的行星数量也被重新定为八大行星。这就是冥王星的故事,一个被编错分类的天体。
但是,随着天体望远镜的不断发展,对系外天体的观察越多。现在我们也发现到,一些没有围绕恒星公转的流浪行星,或者是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褐矮星。“行星”这个词的定义也开始模糊起来。随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增加,“行星”这个类别还会不断演化,甚至也可能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