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为苏东坡取字子瞻,为苏辄题取字子由;由于苏东坡是第二个男孩,所以又为他另取一字为和仲;由于苏辙为第三个男孩,所以也为他另取一字为同叔。苏辙还有一个小名——卯君。在苏洵二十岁到五十岁这三十年里,他曾经遭受过很多次生活上的不幸。这就是骨肉之亲的殇亡。在他二十四岁那年,他的母亲史夫人去世。接着,他的大哥去世。之后,又随之而去的就是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及其他一些亲人。这一个接连一个的不幸,使苏洵大有骨肉零落无几之感。因之,他和程夫人未尝不为这三个孩子忧虑,惟恐死神无情,人丁不旺。然而,出乎意料之外,八娘和苏东坡、苏辄,竟比较顺利比较健康地成长起来了。这使苏向夫妇感到欢欣与乐趣,寄托着最大的希望。苏东坡八岁那年(庆历三年,公元1043),他进入乡校,也即小学。校址在天庆观北极院。先生是个道士,叫做张易简。他教授近百名学童。这位道士先生,最赏识两个学生,其一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小学学习三年。之后,他和弟弟一起,到城西寿昌院,去受另一位教授的教导。
这教授叫刘微之,也有近百名学生。刘教授有些才学,曾作过一首《鹭鸶诗》,它的末联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他的这个十来岁的学生苏东坡,居然是一位批评家,对他提出“雪片逐风斜”不如改作“雪片落蒹葭”为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多方面贡献的一位杰出作家,苏东坡从小聪明颖异,文学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传说在他十岁时,苏洵朗诵欧阳修的《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令苏东坡加以模拟,苏东坡写出“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之句,博得父亲的赞许。又据秦少章说,苏东坡十来岁时,苏洵令他作《夏侯太初论》,就写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警句。然而天赋条件毕竟只是苏东坡成长过程中的因素之一;最为宝贵也最为重要的,是苏东坡在师长教育下,自幼就知道发挥主观努力。勤奋学习。苏东坡懂得抓住童少年时代,给学习打好扎扎实实的基础。他曾向友人介绍过自己少年时代在学习上下定的决心:“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这种劲头,完全和他父亲大发愤读书一样,然而他更优胜于父亲的地方,就是紧紧抓住了一生学习上最宝贵的少年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