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趣闻 >

林则徐的故事,查禁鸦片值得后人久久怀念!(2)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长按图片存图

    对待一个历史人物,始终有不同的评价,横看成岭侧成峰嘛,这很正常。人无完人,林则徐同样如此。林则徐,一直是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存在。但任何高大全的人物背后必然有“矮挫丑”的一面,这几乎就是一个规律。有时我们不知道,但不代表没有。人们只知道林则徐敢于反抗英帝,因虎门销烟留英名,但在这所谓光辉的背后,则是有众多不被人称道的一面。有人甚至说林则徐根本不是民族英雄,而是历史罪人,甚至是千古罪人,呜呼,这就有点吓人了。林则徐被称为历史的罪人,先不管这种说法有无道理,这种声音的出现首先得益网络的开放,很多历史真相得以被还原,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扇窗打开了,别有洞天,好新奇,原来还有另一片世界。就像笔者小时候只知道豆腐脑是咸的、粽子是甜的。长大才发现,南方的豆腐脑是甜的,南方的粽子是咸的。这也说明,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原来的认知不一定错,但一定不是事实的全部。林则徐这个事情也是如此。
    林则徐的故事都很熟悉,虎门销烟,反击英国侵略者,然后就是鸦片战争,英国侵略中国。两件事情,一前一后,正好成为因果。有些人就认为,正是因为林则徐对英国倾销鸦片的粗暴处理,才导致后来鸦片战争的发生。其实,说林则徐是罪人,不是现代人给定的性,清朝时就有了。比如清人“赘漫野叟”的《庚申夷氛纪略》这样说:“初作难者,以林则徐为首……“林则徐……于国家毫
无裨益,若论肇开夷衅一节,古人重首祸,是其罪浮于裕与僧也”这话说得很重,将林则徐视为近代挑衅洋人的祸首。清人的笔记可以看做是民间评价的反映,但并不能说明啥,因为这很可能是受了官方的影响。
    清廷对林则徐的评价也有一个正反转变的过程。道光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说明皇帝是大力支持这个事的。虎门销烟后,全国上下对林则徐也是一片赞扬声,林则徐的声名也正是由此鹊起。当时,大赞林则徐的文章也有很多。但英国打响鸦片战争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洋人打了进来,清廷便把林则徐推了出去当替罪羊,指责他处理不当,将其发配到新疆。这个事,清廷的做的实在不地道。为朝廷做事,做得多错就多,林则徐在去新疆的路上,一定会有此感慨。去广东禁烟,是你朝廷委派的。重要举措都是上报的,也是朝廷批准的。最后,洋人急眼了,动手了,就怪罪我没处理好,这是何道理?谁能保证每一步都能完美无缺,谁能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完全正确?再者,即使是我处理方式不当,也是情有可原的,将在外君命还有所不受,每个人有每个人处理方式,不应苛责。说白了,英国一动手,是清廷害怕了。为了给洋大人一个交代,就把林则徐摘了出去,还好没说林则徐是临时工。这是官方对林则徐的第一次负面评价,由此,从官方到民间,林则徐的负面评价逐渐多了起来,甚至成了主流。林则徐是罪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上一篇:马拉松多少公里?马拉松的起源

下一篇: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大增加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

相关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历史趣闻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