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每个战役都有总指挥,这次战役的总指挥有人说是邓小平,也有人说是粟裕,那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有人说是邓小平。因为邓小平曾经公开说:“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在《邓小文选》第三卷和《我的父亲邓小平》、《邓小平的军事谋略》影视片《风雨钟山路》等,都采信了邓小平这个说法。有的说是粟裕。因为据李银桥透露,毛泽东曾对他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许多军史爱好者以此判定粟裕为淮海战役的指挥者。
我们知道,所谓指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战略层次的指挥,一是战役层次的指挥,一是战术层次的指挥。淮海战役在战略层次上的指挥,无疑是毛泽东。虽然毛泽东从未踏足淮海战场参加具体部署,但他通过电报等方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战略层次上的指挥者,非毛泽东莫属。淮海战役在战术层次上的指挥,则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纵队的军事主官。他们没有更多的独立指挥权,只是按照上级首长的具体作战计划,一丝不苟的完成既定目标。如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宋时轮,参与围歼黄百韬兵团时,负责阻击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虽然战斗打得很苦,部队伤亡惨重,但没有上级首长的命令,他们一步都不能退出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