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爆炸理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大概30万年后,宇宙最早一批原子才开始诞生;大概35万年(也有称38万年的),光子才开始在宇宙中向四面八方传播,此时整个宇宙直径只有1亿光年。这些最初的光子,一路飞越到现在,就是我们今天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简称CMBR。可以说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波,也可以说是「宇宙的第一束光」或者「婴儿宇宙快照」。这样的话,只要测得CMBR越精确,确定的宇宙年龄也就越接近。从最早美国两位工程师通过射电望远镜——意外发现,到1992年NASA发射宇宙背景探测者(COBE)——主动探测,再到2003年NASA发射第二代宇宙微波背景探测器(WMAP)和2009年欧空局ESA发射普朗克卫星——深度探测,再加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大波地面天文台的数据共享/互补对照……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努力,最新测定的宇宙年龄——137.98±0.37亿年,一般简化成138亿年。再说说宇宙大小。通常说的930亿光年,是指可观测宇宙的直径。什么又是可观测宇宙?简单来说,就是以观测者为中心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言外之意,可观测宇宙只是整个大宇宙的一部分。从宇宙大尺度来说,不同观测者的可观测宇宙范围也不同。
以我们为例,人类目前的可观测宇宙其实是个球体——一个以465亿光年为半径的巨巨巨型球体。球体外面是什么?可观测宇宙之外是什么?其实还是大宇宙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我们还没能力观测到。目前已知的这个半径又是怎么来的?其实,并不是我们观测到了距离地球465亿光年之外的星体。目前为止人类观测最远的星系——GN-z11,根据哈勃望远镜的测定,它的年龄高达134亿年,距离我们大约320亿光年。此处——又一个年龄与距离高度不符,到底咋回事?等下你就懂了。测量可观测宇宙半径465亿光年,其实,我们还是根据测定CMBR——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粒子的红移量,得到了共动距离,大约是465亿光年,这就是可观测宇宙半径。等等,红移量、共动距离又是什么?先说距离,宇宙学中经常使用的有三种距离:光行距离、固有距离、共动距离。
光行距离最为我们大众所理解,就是用光飞行的时间来衡量距离。光行距离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考虑宇宙膨胀。为了使用方便,光行距离派生出「光行时间」——光行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有时也被称为「回溯时间」。事实上,宇宙年龄138亿年,也可以说是光行时,或者说回溯时间是138亿年。再比如,我们说牛郎织女星相距16光年,也就是指它们之间的距离需要光飞行16年,光行距离16光年,光行时/回溯时间16年。但如果考虑宇宙膨胀,前面说过的观测到最远星系——距离我们320亿光年,事实上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在光行320亿年的这段时间里,整个宇宙是在不停地膨胀。所以,要想测定星体的真实距离,还需要考虑宇宙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到底膨胀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