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奇闻异事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2)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长按图片存图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依照佛祖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过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在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问题
     不久,道教也将七月十五纳入自身理论体系,为之注入“中元”意义。在道教的信仰世界中,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道家经典《玄都大献经》中甚至有地官于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采集花果,供养道士讲经说道救赎恶鬼的故事,与《盂兰盆经》十分相似。张弓先生考证,《玄都大献经》应是受到《盂兰盆经》影响。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展开了与佛教的信仰争夺。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极力向七月十五的节日渗透,但佛教影响力更大,盂兰盆节一直压过中元节一头。李唐以道教为国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不相上下。唐朝官员可以在中元节休假一到三天,玄宗曾下令官员在中元节赴道观诵经修斋。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王建“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就是当时中元节庆的写照。但在当时的民间信仰中,盂兰盆节仍超过皇室支持的中元节。据日本遣唐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而以“灭佛”著称的唐武宗为抬高道教地位,“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尽搬到兴唐观,祭天尊”,下令将各寺院的盆供物品都搬到道观兴唐观中“十五日天子驾幸观里,召百姓令看”,武宗不仅亲自驾临道观,还强制百姓捧场。百姓骂道“夺佛供养祭鬼神,谁肯观看”,武宗“怪百姓不来,诸寺被夺供养物,恓凄甚也”。

上一篇:维吾尔族女孩被15所世界名校录取,希望自己能够

下一篇:中元节最大禁忌是什么,禁止拍照!

相关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奇闻异事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