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钎两三天就会磨钝,赵振书就架上炭火锻打,直到钢钎变成“钉子”大小宣告作废。而赵振书家后面的一处山坡被当成了“采石场”,他将那些几吨、几十吨的巨大山石一点点凿开,处理平整,尤其是拱形位置所用的石块,不仅有棱有角,而且上大下小。
晏爱维想劝劝赵振书,赵振书回她说家里儿子早早工作,自己没什么负担,“结婚多年,我也没给你做过什么事情,这次承诺你的,就得做到。”曾因工程浩大被村里人看作是笑话山石沉重,木板车每次最多装十来块。很快,晏爱维也加入到了丈夫的造桥中去。常常是晏爱维压住木板车的车把,赵振书把山石搬到车上,之后赵振书在前面拉、晏爱维在后面推。期间除了照顾庄稼,两人剩下的时间几乎全用在了造桥上。
造桥过程中,夫妇二人也少不了别人的议论。“别人都当笑话看了,都觉得干个两三天就停了。”晏爱维说。没成想,这一干就是5年。
“我成功喽,我成功喽。”晏爱维回忆称,2008年冬,石桥终于建成,赵振书站在桥上,像个孩子一样对着自己不停地喊着这句话,“感动是肯定的。我也没想到,他还真造成了。当晚就给他包了饺子吃。”据了解,整座石桥长24米,宽4米,高6米。为了打造这座石桥,夫妻二人5年来共拉了2万多块石头,2米长的六棱钢赵振书用完了6根,从亲戚家借来的锤子归还时“已经小了一半”。
石桥方便了村民出行还以石桥命名了胡同
赵振书告诉记者,自家在桥对面有2亩地,以前每次上田务农要向南绕到一公里处的山梁位置,才有一条通往田里的路。尤其到了收获季节,双轮车堆着满满的玉米或小麦,推到家里费力费时。“不光俺家,村里需要绕道的还有20多户呢。石桥建成,给自己给大家都提供了方便。”而石桥建成后为了检验石桥“质量”,让大家伙放心,赵振书夫妇曾推着几百公斤重的石头在桥上来回走了几十趟,见桥纹丝不动,夫妻二人才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同时,县里得知消息后,在石桥上装了护栏,对桥面也进行了平整。“一到夏天雨水多,河沟内水位暴涨,我总担心石桥被冲坏,不过上面的小石块都没冲走过。”赵振书自信地表示。
近些年,了丝坡村添了不少农用车,赵振书夫妇的石桥路平坦宽阔,成了村民去田里耕种的首选之路。村民感激地把这座桥称作“夫妻桥”;提到修桥的这对夫妻,更是纷纷竖起大拇指。为表彰赵振书夫妇二人并纪念这座石桥,据了丝坡村村支书王俊国介绍,赵振书夫妇二人居住的胡同已正式定名为“石桥胡同”。如今,石桥建成已整整12年,赵振书和晏爱维每天都要从石桥上经过。赵振书向记者透露,造桥的承诺他已经实现了,等到疫情结束,他希望能带着妻子出去旅游,具体去哪还不知道,不过一定得“天南地北的转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