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我所有的语文老师对于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者,首推苏轼——可能和成熟度有关,小时候崇拜的对象是李白杜甫,但虽然是诗歌中的巅峰人物,却依旧难以匹敌苏轼,按理说文化造诣上,个人觉得三人不分伯仲,但妙就妙在,浪漫的李白与愁苦的杜甫,都难以理解苏轼的情怀——不是怀才不遇,也不是家恨国仇,苏轼的感触,是发现在一个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中,被政治用最卑微的污蔑,最残忍的文化侵蚀,来将他击败——于是,苏东坡需要一场突围,他的蜕变,是仕途的退步,就是人格的提升。但可悲的,却是这背后的思索。谣言惑众,政治凌驾,文化放佛在官场在统治者那里显得一文不值,甚至归结于科举,也只不过是一场政治实验,文化地下之人靠溜须拍马窜的高位,却什么也不懂只知道享乐,而高尚才子,有天赋的政客,却很多败给了自己所坚持的人间正道,他们被道德约束,被正义的价值观束缚,最终不得已怀才不遇,最终没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反而让小人得了志,乌烟瘴气,奢侈风靡,道义崩塌,文化缺失,忠良不顾——这才是可悲的一面。于是大彻大悟者,能类似于张居正一样不忘初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选择了寄情山水,情附文学。但苏轼却又是其中特立独行的,无论是黄州,还是之后的海南,苏轼总能发现当地的闪光点,总能找出人生的真谛的同时,却又不忘国家,却又不忘自己是文化传承人,更不忘记天下百姓,誓死不愿做一个脱离世界的人——苏轼是被世俗包围的隐居者。然而我们在乌台诗案里,看见了无论什么阶级,无文化者、大臣庸臣、科学家舆论误导,恶意揣测,甚至连狱卒都蔑视伟人,让皇帝辨别不了正邪,让世道辨别不了善恶——人类总是嫉妒天才来掩饰自己的一无所获,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利便唾弃真理,这比文人相轻更可恨,这是文化的悲剧,这是文化的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