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科学探索 >

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4)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长按图片存图

     第三种观点认为,聂荣臻是中国的“原了弹之父”。这种观点最早见于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英国人克莱尔·霍林沃思所著《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一书,该书并未对此观点进行深入说明和阐述。1999年王君编著的《我们的共和国丛书·九天揽月·建设卷》沿袭了此说。书中写到:“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聂荣臻元帅虽然不像那些专家一样去攻克一个个具体的科学难题,但可以这样说,我国整个国防科技事业中一个最大的难题,却是他攻克的。……聂帅对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愧为我国的‘原了弹之父’。”此说虽有新意,但却与人们心目中的“中国原了弹之父”差异很大,因而影响有限。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原了弹之父”是一个群体。此说于1980年代中期产生,影响也比较大。1987年,报告文学《中国原了弹之父》一书出版,该书认为:“他们是那样浩大的一个阵容,即使是七十个故事也难尽述!但是,如果把他们的英名镌刻在共和国核工业发展的史册上,那只需要七个字便可概括一一中国原了弹之父。”2006年,张开善在《中共党史资料》上发表《究竟谁是中国原了弹之父——记参与中国第一颗原了弹研制的功勋科学家》一文,该文细数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科学家的贡献,认为:“中国原了弹之父,不是某一位科学家,而是一个卓越科学家群体。”应当说,中国原了弹的成功研制,确实是科学家集体协作攻关的胜利。因此,张先生的这一观点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
    第五种观点认为,不存在“中国原子弹之父”。2011年,陶纯、陈怀国著《国家命运一一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一书出版,由该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于2012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影响甚大。在该书结尾,著者谈到了对于“中国原了弹之父”的看法:“当代科学的发展早已不是爱迪生时代,原了弹、氢弹的研制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没有原了弹之父、氢弹之父,中国的核事业是集体的事业,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这一观点与第四种观一样,都强调中国原了弹工程是集体力量的结晶,但与第四种观点截然相反,认为中国没有原了弹之父。基于同样的理由,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表现出在对“中国原了弹之父”的研究上,观点日益多元。

上一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

下一篇:子弹头列车,速度比普通列车快得多!

相关文章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探索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