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长按图片存图
东晋志怪小说《拾遗记》中,则记载了唐尧时期的一件奇事,一群外星人驾驶太空船来到了地球:“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在讲述一艘巨型飞船(巨槎)的事迹:飞船会发光,且能调整亮度的大小,还进行着环球旅行,十二年绕一圈,行驶在星月之间(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飞船载有奇伟的太空人(羽人),人们视其为“仙人”般地传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就有“浮槎”之说,意指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元朝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如此描述:“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圆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如今看起来,这个能开到“日月边”的漂浮的木筏,不就是幽浮吗?
宋朝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中,同样记录了一段被视为是幽浮的事迹:“嘉佑中(西元1056~1063年)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甑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处,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仔细阅读这段文字,里面的“神奇飞珠”,“居民行人常常见之”,表示很多人目睹飞碟行踪。这个飞珠还会打开,由其中放射出光线,“壳中白光如银”,光线强得“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甚至“倏然远去,其行如飞”。种种现象和今日描述的“飞碟”,几乎一模一样。
不只是文字,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还有一幅目击幽浮的画作。当时的新闻时事画刊《点石斋画报》曾刊载一幅吴有如的《赤焰腾空》画作,画家在画面上方记载道:“九月二十八日,晚间八点钟时,金陵城南,偶忽见火毯一团,自西向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雀桥上,翘首踮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减。有谓流星过境者,然星之驰也,瞬息即杳。此球自近而远,自有而无,甚属濡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暴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纷,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不觉也,系由南门外腾越而来者。嘻,异矣!”
这么翔实的“不明飞行物体”的图文目击纪录,人事时地物俱全,还强调合理的推测应该不是流星,也不是天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1944年,张瑞初在《西神遗事》中记载:“是夜,星光满天,却无月色。各人正在险滩,瞥见空中忽起一道圆光,大可亩许。圆光中有一紫一白两种色,此前彼退,此缩彼涨,各人看得眼花。足有五分钟,白光便不见,仅有紫光,在一圆光内渐缩渐小,初如笆,继如斗,如碗,如拳,如指,忽尽灭。众人静坐呆看,其他游客见者,无不惊异万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段记载,把飞碟飞离时的形状与大小,由近到远以笆(底为半球形的竹编盛粮器物)、斗、碗、拳、指来描述,十分生动有趣。
苏东坡偶遇幽浮“第三类接触”古代就有
中国历史上有一段著名的“第三类接触”纪录,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往杭州赴任途中,曾夜游镇江的金山寺,并将情景描绘于《游金山寺》一诗中:“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当时月黑星稀,江中忽然亮起一团火来。如今看来可解为飞碟,而所谓的“非鬼非人竟何物”,则可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外星人。
上一篇:德国A320客机坠毁之谜
下一篇:尼斯湖水怪视频真相:出现巨大水波